三沙位于霞浦县东北,是全国著名的渔港,濒临福建省最大、全国第二大渔场—闽东渔场,与台湾隔海相望,素有“海疆重镇”、“闽浙要冲”之称,是闽东海上交通枢纽。
留云洞位于三沙西面的风景区,被誉为“闽东小普陀”,洞内的大佛由一块巨大岩石覆盖着,俗称“一片瓦”;在九龙壁上
的“留云寺”,飞檐斗拱、画栋雕梁、金碧辉煌。寺廊前四根高大石雕龙柱,工艺精湛,为闽东之最。留云洞风景区摩崖石刻甚多,有国民党政界要人陈立夫的“海
东胜地,留云纪胜”,霞籍著名女书法家游寿“龙沙获象骨,草原觅渔田”,著名书法家郑乃光的“流云听涛”,青年书法家朱以撒“天风海涛”等题刻。著名易学
家黄寿棋教授题诗赞曰:“三狮浮青黛,八澳凝烟翠,佳景倍怡情,顿尔忘劳瘁”。
三沙留云洞拥有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被誉为“闽东小普陀”。她所依靠的东壁山,景色宜人,老树婆娑,景致奇妙;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惟妙惟肖。该洞由一片巨石覆盖两石构成,俗称“石厝”。亦称幻尘庵(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僧题安同居士杜仰高先生建“幻尘庙”于石洞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这里已建有幻尘庵、留云禅寺、观音苑、弥勒园等,大量的摩崖石刻和众多原石佛像雕塑,使这里到处拥有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被誉为“闽东小普陀”。留云洞景区依山面海,与台湾的东引列岛遥遥相对。目前景区中心面积已扩大到近10000平方米。山上原先有许多百年的相思老树,可惜多被砍伐,这是仅存的几株
传闻里说,在八十多年前某个炎热无风的夏夜,明月高悬,清辉把窗外欢喜树的枝叶印在窗台上,月色显得更加氤氲了。福鼎岗坪白岩寺里一片沉寂,众人都已沉入梦乡。禅房内,郑碧云师姑已经睡下很久了,可是睡得并不安稳。她梦见自己在霞浦三沙镇某个不知名的山上艰难跋涉,正焦渴难耐间,突然眼前一亮,只见不远处现出一个山洞,洞内有佛光熠熠生辉,郑师姑一下子惊醒了过来。她细细回忆梦中的情景,越来越觉得这是佛主在昭示她、引领她,在霞浦三沙的某个山上有适合修行的佛门圣地。
天一亮,郑碧云师姑便动身来到霞浦三沙镇找平时就很热心佛教事业的杜仰高居士,一五一十将昨夜梦中情景告诉于他。杜仰高居士一听,也觉得很神奇,于是二人便按照梦境中的情景,朝相似的山形一路寻访而去。一路上,他们不顾日晒雨淋、路途崎岖难行,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饮几口山泉水,就这样,经过几天的艰难寻访,果然在霞浦三沙西二里的东壁山山崖半山腰处,找到了由一整片巨石覆盖的山洞,进入洞中,整个山洞如石厝一般能遮风避雨,与郑师姑梦中所见的山洞非常相似。两人高兴莫名,便将此消息告诉了一群亲近的信徒。
这时,身在太姥山修行的高僧释题安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便匆匆赶往此地。他双腿盘坐在山洞里,闭目清心坐禅,整整念诵了七天经文。此举更是吸引了周边众多的乡民和虔诚信士,纷纷赶到山洞前聆听高僧诵经。他们被高僧大德深深感动,自发组织起来,有的清理山洞,有的搬运石头、砍伐树木、搭盖房屋,有的修整门前小路。众人拾柴火焰高,几天功夫,一座崭新的庵堂便出现在信众们眼前。因为这座庵堂缘于郑师姑梦幻寻踪,遂取名为“幻尘庵”。郑碧云师姑原是福鼎岗坪白岩寺的尼姑,她看“幻尘庵”诸项筹备事宜已大概办理妥当,便想告辞返回白岩寺。霞浦信众纷纷挽留,希望能留住郑碧云师姑入驻幻尘庵住持,故又为庵堂取名“留云洞”。现如今,一走进幻尘庵,迎面的庵门上便有楹联题着:“幻里尚求真,水月镜花空色相;尘间难免俗,烟霞泉石托精神”。
后来,信众们还发现,站在离三沙海面较远的小岛上望向留云洞,在其上方常常停驻着一整片慈云,就像佛祖在天上慈悲地俯瞰、保佑着整个三沙镇,因此,“留云洞”的美名便越传越广了。
如今,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留云洞景区面积不断扩大,景区里除了幻尘庵、留云禅寺,还陆续兴建起了观音苑、弥勒园,还有大量的摩崖石刻和众多由原山石就地雕刻而成的佛像。
留云洞一年四季皆美景。最美的季节,当是秋季。秋高气爽,草木渐黄时节,漫步留云洞树林里盘旋蜿蜒的小径上,清爽宜人的海风迎面吹拂,眼前是大自然色彩斑斓的明媚秋光。边走边欣赏景区的书法和雕塑艺术,浓郁的佛教文化如秋色一样沁人心脾。
凡是去过留云洞的人,都不会忘记洞口右侧石壁顶端的那块顽石。该石其状如筝,上头刻着“无弦琴”三个字。初见这三字,心头一震,仿佛悟到了什么。后来发现大殿里四大天王之一有个名为“琴无弦”,此中意趣和禅机,颇让人玩味沉吟。
福建名人黄寿祺先生于1942年曾游览过留云洞,留下《留云洞纪游》,洋洋洒洒一百余字,将留云寺山石景貌尽收文内。如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一群对文学情有独钟的人们,相伴驻足于此题刻之前,仰面细读这段文字,内心的感慨仿佛要喷涌而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法家郑乃珖先生的“留云听涛”和朱以撒先生的“天风海涛”题刻,这两幅大字迎着海风,正对着烟波浩渺的福宁湾。夏日骄阳下,极目远眺,只见深邃湛蓝、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大小渔船,真个是海天一色、物我两忘,仙境人间、近在咫尺。
沿着留云洞旁边的石阶一路攀到最高处,可见一处岩画,此岩画就刻在两岩之间,作护门天将状。中间石缝可入一人,抬头可见一丝天光,故名“一线天”。那天一群人谈笑风生相携行至此处,有同行体型较为胖硕者,众人皆调侃曰:“能穿过‘一线天’才算到达彼岸,你可小心别卡在半道上咯。”结果,这貌似狭窄的石缝,居然不管体型细瘦还是肥胖者,均能毫无挂碍地顺利过关。
据了解,留云洞虽然建寺时间不长,但以其独特的人文和摩崖石刻吸引着众多游人纷纷前来瞻仰。有一些书法爱好者,还特意从很远的地方专程来到留云洞,就为了欣赏游寿先生的书法作品。游寿(1906年-1994年)字介眉、戒微,福建省霞浦县人。著名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原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游寿是李瑞清、胡小石这一金石学派的重要继承人,是我国学者型书家的代表之一。与江南的萧娴并称为“南萧北游”。游寿先生在故乡霞浦留云洞留下了“龙沙获象骨,草原觅渔田”的题刻,寓意深远,字体古朴精道,笔力圆熟大气,的确令后人惊艳。
留云洞独特的人文和摩崖石刻只是霞浦几千年灿烂文化的一小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霞浦人内在的文人气质。那天,有缘于月夜造访霞浦知名民宿草木人,遇到了霞浦摄影领军人物郑德雄先生,在他的茶室里饮茶闲聊。早就听闻,他曾数次率领霞浦摄影军团屡获国际摄影大奖,使得霞浦滩涂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美滩涂的一张名片,扬名世界。福建知名音乐人章绍同先生也是霞浦人,他曾创造出十五年间三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的佳绩。而2018年,霞浦诗人汤养宗斩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更是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都吸引到霞浦这块有着“闽东诗群摇篮”之称的诗歌圣地上来。目前,中国作协《诗刊》
社第36届“青春诗会”将于2020年夏季落地于霞浦。相信,随着“青春诗会”的成功举办,闽东霞浦这块神奇的土地,将吸引全国广大摄影、音乐、诗歌爱好者和名家走进闽东、走进霞浦、让更多人爱上闽东、爱上霞浦。
可以说,霞浦三沙留云洞曾见证了闽东诗群三十多年的发展足迹。三十多年前,年轻的诗人们曾在留云洞前留下懵懂而清朗的身影,三十年后,这群逐渐走向成熟的诗人再次走进留云洞,留下深沉而踏实的脚步。
留云洞前广场上,菩提树、石木鱼、欢喜树依然如往年一般,沉默不语,我不知道,它们是否还记得当年那群激情澎湃的年轻诗人随口吟咏的诗句?在同样氤氲的月色里,那些五彩缤纷的诗句,是否如音符般随着“无弦琴”轻轻飘向海面?在八十多年后的夏夜,那轮明月是否忆起了当年郑师姑的那个幻尘之梦?而我却知道,留云洞前的那棵欢喜树,如今已经硕果累累,她的种子将随着海风播撒向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