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旅游摄影协会会员单位
霞浦滩涂摄影、霞浦旅游咨询:0593—888 2899
霞浦县柏洋乡吴洋村
来源: | 作者:福建霞浦骑行摄影圈 | 发布时间: 2020-04-14 | 2003 次浏览 | 分享到:
霞浦县柏洋乡吴洋村,位于人迹稀少的西北向边隅山村。近年来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该村的村道也得到硬化,拉近了与城乡的距离,让居住这里的村民感受到现代生活的节奏感。该村在群山森林环抱之中,真可谓天然的氧吧,吴氏祖辈们在这生息繁衍,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唯独在村中两株柳杉,据说植于宋天圣二年的千年古柳杉,一株直径1.83米,一株直径1.65米,枝繁叶茂,不知道从那年开始,被村民奉祀为神树,寄托着全村人,风调雨顺,家家健康平安,而村周围满目绿色修竹,涓涓小溪绕村而过。要是一幅美丽乡村的绮丽画卷。据《吴氏家谱》记载:先祖宋天圣二年迁居吴洋,明洪武五年建宗祠(1372年),原为六个自然村,以吴洋为主村,全村纯属吴姓、主村现住40多户,近200多人口,是霞浦革命老区重点村,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同时也霞浦文化遗迹保护较好的山村之一。


   该村较完整地保留着二座明、清“吴氏宗祠”。旧祠地处三峰一山的梧峰山,距主村东南约一华里处。其祠周围郁郁葱葱的竹林环抱之中,为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祠门前左右竖二对石旗杆夹、祠外乱毛石砌筑残墙。在祠的南向坑壑下,有天然蛤蟆洞,洞深4米,宽5米,而洞内还有三个小洞,洞前紫藤倒挂苔藓滴翠,常年滴水,洞顶安放经人工镌凿渔翁与蛤蟆石,极具村野情趣,其后随着业兴人旺旧祠已不适应各种活动需求。因此村民们于清嘉庆年间,在村内东向一山脉下择地重建宗祠。


   重建宗祠占地面积1143.8平方米,座东向西,建筑面积约900多平方米,为前后二进,中间天井,属悬山顶砖木结构,依次为左右台阶步入约百平方同理,祠前左右竖六对旗杆夹、走廊,正门、左右仪门、戏台、天井、环楼、众厅、祭台等,整个建筑用料考究,细腻传神,正门分别高悬清匾额“吴氏祠堂”、“文元”、“选魁”,戏台横挂“顾本思源”、“祭相匾”、“让德流芳”有黑底金字、有蓝底金字,均为行书体,笔力苍劲,加上祠内二处六角藻井,更显现古朴典雅的文化韵味。祠内现存祖功牌,仪仗、祭器一应俱全,具有文物考古价值,祠厅天井外竖有一尊高1.6米,为元至正年造石香炉,其底座为复盘莲花式,上为方形四面镌刻飞鹿图,再上缠绕龙柱,龙头顶为莲花瓣炉,线条清晰,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另有明洪武已末年的石狮一对,底部长85厘米,高60厘米。该狮造型肥肿,线条粗犷,同时在其狮背凿一石槽,应为插牌之用。

据村里老人说,旧时吴洋文人雅士层出不穷,主要得力于此地为“洋头出石笋,洋尾出石壁”之地,自迁居此地后,据族人介绍入仕举人者有,明正德十四年吴质公获三十二名,清道光吴澄桂科贰式第八名等四位举人。同时村里还建有十六座大小宫,有泗洲文佛、临水宫、牛王世头宫、高大祖公宫、显圣井行雨龙王宫、地主大明王宫、红面佛将军官、华严洞飞来山杨梅洞等。而且自建吴氏宗祠,由主柯分支到闽东、浙江就达十六座,仅福鼎市白琳,青安等分祠就占九座,尤其白琳翠郊吴氏古民居,始建清乾隆十年,占地面积10560平方米,为闽东古民居之冠。每年二月十二日祭祖日,全区分祠裔孙约有五、六百人云集吴洋总祠进研讨吴氏文化,并请剧团连演三天的戏。


吴洋村除了吴氏宗祠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外,又是霞浦革命老区重点村之一。1934年闽东苏区革命领导人曾志、叶飞曾在吴洋村发动群众开展武装革命斗争,领导群众分田分地,他们曾住在蛤蟆洞里,并与芳竹坑村作为红军秘密联络点。1986年霞浦县文物部门在吴洋村吴伏桥家征集到当年革命先辈使用过的一把半斩刀及革命标语。我们从吴洋新旧祠的六对旗杆碣,及征集的革命文物,足以佐证了吴氏宗词的文化底蕴及老区革命先辈在此活动的足迹,实乃霞浦县宗祠之罕见。
近年美丽乡村建设让许多老村庄散发出新活力、新魅力。霞浦柏洋乡的吴洋村,位于柏洋乡上方,村子风韵古朴,空气清新自然,樱花、牡丹、百丈崖、栈道、瀑布、古道、森林人家、古油坊……吸引了一些本地及周边县城游人的慕名踏访。村外的一处瀑布蔚为壮观,疑似银河落山间。吴洋瀑布分上下两级,落差100多米、宽10多米,飞流直下,拍打在岩石上,溅起层层浪花,美丽壮观,令人赞叹!